• 1
  • 2
当前位置 : 贵州诗词网 > 诗词探讨 >
毛泽东诗词与井冈山精神
2018-01-05 17:17:26 | 作者:陶国斌 | 阅读:

毛泽东诗词网 > 毛泽东诗词研究 >

毛泽东诗词与井冈山精神

  毛泽东诗词与井冈山精神——第三届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

  陶国斌

 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、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联合主办、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协办的第三届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,日前在井冈山举行。此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和诗作140余篇,入选大会的有54篇论文。

  一、关于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诗词的历史蕴涵

  与会者认为,毛泽东在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诗词,是中国革命历程的艺术再现,是井冈山斗争和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史诗。这个时期毛泽东创作的11首词作,真实地记述了从发动秋收起义、开辟井冈山根据地、进军赣南闽西、粉碎国民党军“围剿”、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到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利和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前夕,长达八年的斗争史、创业史、探索史。在这些诗篇中,始终有一个“大我”,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勇红军;始终有一个主题,那就是人民支持的正义事业必胜。

  有学者认为,这一时期的毛泽东诗词,从特殊的角度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期取得的思想成果。毛泽东同教条主义作斗争,成功地也是极其艰难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、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。毛泽东诗词特有的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意境,也在这一时期形成。

  有学者指出,毛泽东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,不仅需要基于实践创新的理论创新,而且需要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、中国风格来表达。毛泽东诗词正是开创了这样一个新局面,使得马克思主义原理真正在中国生根、发芽、结果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毛泽东诗词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诗,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诗化载体。二、关于这一时期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征

  在研讨会上,大家概括了这一时期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征,主要有:“马背上哼成的诗”、“破围突围”和“开进开辟”、“毛泽东诗词凸显了一种文化气象”。

  关于“马背上哼成的诗”的特征,有学者认为,这是这个时期毛泽东诗词的一个基本特征。当然,这并非说这11首词作真的就是马背上哼成的,而只是表明,这些诗词创作于战争环境之中,创作于战斗与行军的间隙,创作于“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”而迸发出灵感与激情之时。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,使得这一时期的毛泽东诗词显得动感十足,色彩十足,豪气十足。

  关于“破围突围”和“开进开辟”的特征,有学者认为,这是这一时期毛泽东词作的历史主题和审美主题,以及延伸到后来的创作和政治实践中的精神气象。毛泽东这个时期词作的史诗性聚焦在“寻路”和“护路”这个问题上。无论是“寻路”还是“护路”,总是体现在受包围、遭“围剿”和不断地反包围、破“围剿”、突重围的过程当中,体现在不断地向新路开进和开辟,以创建和巩固根据地的过程当中。毛泽东这一时期的词作,是这一实践过程的历史呈现、思想传达和美学描述,具体地说,破围突围和开进开辟,既是毛泽东这一时期词作的历史主题,又是毛泽东这一时期词作的美学主题。

  关于毛泽东诗词的文化气象,有学者认为,毛泽东诗词是独具风神的艺术品,但更为根本的是中国现代史上吐纳风云、评说春秋、飞扬情志的文化现象。如果说它们是诗词,乃是大写的诗词,是拥抱着现代中国史的大事件、大智慧的诗词,是现代历史的创作者对正在创造中的历史,进行巨人般的关照、领悟和审美把握的结果。所谓毛泽东诗词的精神气象,“乃是一个巨人的心灵回响,回响在现代和未来的历史回音壁之上。由此可以走近他的诗词世界的本质。”

  三、关于这一时期毛泽东诗词的精神境界和时代价值

  与会者认为,这一时期毛泽东诗词的精华就是井冈山精神。井冈山精神、长征精神、延安精神、西柏坡精神、改革开放精神,是一脉贯通、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、在弘扬中不断发展的,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,对民族精神作出的重要贡献。毛泽东在《念奴娇·昆仑》里设想,要把莽莽昆仑截为三截,“一截遗欧,一截赠美,一截还东国。太平世界,环球同此凉热”。这样的胸怀和气魄,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。《国歌》里“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”,恰到好处地点出了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民族使命。在民族危难的紧急关头,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地担起了民族复兴的重任,在创建新中国的历程中,创造了井冈山精神,也创造了长征精神、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大贡献。毛泽东诗词,正是这种精神以及这种精神的创造过程的艺术再现和艺术升华。

  对于毛泽东诗词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和精神价值,与会学者认为,毛泽东在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的词作,凝聚了他和工农红军、人民群众在当时拥有和迸发的革命情感、坚定意志和豪迈的理想情怀,是他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。

  原载: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》